今年五月份由国家发改委等8个部门联合印发和颁布了《关于推进电能替代的指导意见》,《意见》中明确提出了将在北方居民采暖、生产制造、交通运输、电力供应与消费4个重点域推进电能替代。而在日前发布的《电力发展“十三五”规划》中提及,到2020年,实现电能替代散烧煤、燃油消费总量约4500亿千瓦时,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7%。
电能替代的电量主要来自可再生能源发电,以及部分超低排放煤电机组。无论是哪种替代,都将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,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。另外,原煤、天然气、焦炭的折算电价虽然低于现行居民用电价格,但煤炭的消耗另含环境成本,且随着能源价格比对关系逐步趋于合理,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将不断上涨,电能对以上三种能源仍存在很大替代可行性。
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,我国各地可再生能源尤其是“三北”地区的光伏发电、风电等新能源将得到更有效地利用。电能替代还将进一步扩大电力消费,缓解我国部分地区当前面临的电力消纳与系统调峰困难,特别是个别地区的严重“窝电”现象。此外,电能替代也有利于部分工业行业提升产品附加值,促进产业升级。
对于电能替代本身而言,相关专家指出,其任务艰巨,需要强化政策应对。它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挑战在于相关配套政策,其内在激励能否使相关企业愿意做替代。这仅靠行政补贴政策显然太单薄。而近些年来,可再生能源的补贴政策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,也要打问号。总体来说,电能替代的技术不是大问题,困难在于政策是否精确,能否在碳减排的大背景下将成本省到实处。
在11月份发布的,由中国社会科学院-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组织编写的《气候变化绿皮书:应对气候变化报告(2 016)》中,笔者发现这样一句话:我国转型发展是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整体转型,需要突破既有的规则,完善和构建新的发展理念和框架。这种观念对于电能替代来说依然非常重要,所有的问题都根植于理念,所有的答案都应在行动中寻找和完善,如何坚守和突破、完善和构建,关于电能替代,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。